iRALL School第八年 ▏集结国际视野,探索中国地灾密码
9.27—10.10,iRALL School 2023迎来了为期两周课程。时隔四年,iRALL School再次恢复了线下授课。
本次iRALL School 2023聚焦“大型滑坡野外数据采集、监测与建模”,共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的20余位国际知名专家,为来自12个国家的50名博士研究生进行授课。
据国际大滑坡协会(iRALL)秘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介绍,本次iRALL School,是自2016年开班以来,专家人数最多、报名学生最多的一届,而这也正印证着大滑坡国际博士培训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iRALL School 2023 合影
在接下来的两周课程,iRALL School的博士生们不仅能够在室内课堂上,与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更能深入天然地灾现场,近距离考察大型滑坡,聚焦大型滑坡野外数据的收集、监测与建模。
课堂之内,既有专业的授课教学,又有广阔的交流平台;闲暇之余,既能领略异乡的人文风情,又能结识志同道合的队友伙伴。
理论与实践
搭建创新教学平台
iRALL School 2023接续了以往的授课传统,以“理论+实践”的模式,将课程安排设置为“一天野外考察,一天室内授课”,旨在为博士生们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以及实践平台。
在此基础上,今年还新加入了Canvas平台(一种在线学习管理系统),为学生和教授提供集中平台,用于课程管理、学习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流。
▲室内授课
在前往北川实习基地之前,博士班师生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德阳市中江县的垮梁子实习基地,这是一个特大型近水平岩层滑坡,也是历届iRALL School野外课程的必由之路。
▲垮梁子现场讲解
站在这座特大滑坡体的对岸,师生可以总览滑坡全貌:葱郁的林木之间,一大片红色岩壁裸露在其中,既突兀又震撼。来自加拿大的学员Laura Gnesko感叹,只有站在这样原始的巨大滑坡体面前,才能直观感觉到大自然的力量。
▲垮梁子滑坡
带队老师胡伟教授介绍道,不同于常见的重力型滑坡的形成机理,垮梁子滑坡属于红层地区近水平状岩质滑坡,岩层倾角仅为2°-5°,是典型的“平推式滑坡”。胡伟教授带领着博士班学员,沿着山路,一路从滑坡前缘绕到后缘,从滑坡的地质条件讲到地貌条件,从力学、地质、地貌三个维度,现场介绍滑坡产生的机理。
▲胡伟教授在垮梁子实习基地为学员们讲解
面对如此巨大且典型的滑坡,如何监测其状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丛林中的监测预警系统给出了答案。
密密麻麻的丛林中,隐藏着众多的监测设备,包括传感器、钻孔监测、多层滑带监测体系等,既可以监测滑坡内部的变形,又可以测量地层内部的水压力,还可以检测水的化学成分,这些完善的监测系统会将现场数据传送至70多公里外的实验室,便于及时观测数据。
在场的学员们受到了良多启发,来自尼泊尔的Kabita Maharjan表示,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她家乡十分相似,这样的监测系统为她在专业上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许多思路。
▲垮梁子实习基地
为什么选择垮梁子作为野外教学的第一站?
胡伟教授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垮梁子滑坡自身的典型性,它既是一个平推式滑坡,同时也是一个慢速蠕变性滑坡。1981年,该山体由于一场特大降雨导致滑坡后,至今,其仍在以极缓慢的速度滑动。因此,这样的条件尤其适合监测滑坡动向,也能让学员们学习到完善的滑坡监测体系。另一方面,这与接下来北川行程中,地震引发的“突发性”滑坡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学员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滑坡。
在返程的路上,胡伟教授向记者介绍,这种野外教学,囊括了理论与实践,这也是iRALL School一贯的理念,走到广阔的野外天地,来一场教研相长的学术之旅。于师长而言,这是一场学术科研的经验交流,于学员而言,这是一个学习互鉴的创新平台。
科考与钻研
亲临天然地灾现场
10月1日午,大巴车驶进北川老县城。这里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iRALL School野外课程的第二站。
十月的北川,雾气朦胧,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桂花香。博士班将在北川野外实习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野外课程。
▲北川老县城遗址
在距离北川新县城20余公里的地方,伫立着一座满目疮痍的城镇:楼群破败,裂缝狰狞,这里是地震后保留的下来的北川老县城遗址,记录下15年前那场山河改貌的巨大灾害。
北川遗址的废墟前,我校实验室王运生教授介绍道,由于映秀—北川断裂(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在老北川县城南东坡麓通过,县城正好处在断裂上盘,强烈震动及地表错动导致绝大多数房屋倒塌,地震致城区约1.5万余人死亡,同时触发了城区两个大型滑坡:王家岩滑坡和新北川中学滑坡,滑坡堆积体几乎掩埋了近半个北川老县城。
▲王运生教授讲解现场
强震是瞬时事件,而强震所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却像个定时炸弹,长时间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地震造成的山地区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后重建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野外的第二条路线,便是由来自荷兰的Cees van Westen教授和范宣梅教授带队,在唐家山堰塞湖区域进行大滑坡的野外数据采集、滑坡测绘及梯级效应分析。
在汶川地震形成的多处滑坡坝—堰塞湖中,唐家山堰塞湖是最大的一个,最大库容达3.2亿立方米,曾是影响下游城镇数百万群众安危的重大隐患。
▲2号线唐家山考察现场
(左一为Cees van Westen教授,左二为范宣梅教授)
从唐家山滑坡上游一路出发,行至深山处,汽车已经不能通行,山路蜿蜒,路上是湿黏的泥泞,道旁是长长延伸的树枝。
Cees van Westen教授的讲授无时不在进行着,博士班师生们穿行在山间,随走随停,随停随讲。在行进的过程中,沿途的地质地貌条件、唐家山特大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唐家山堰塞湖的疏通泄流等问题,成为博士班共同讨论的话题。
▲唐家山考察途中
对于博士班来说,这样的天然地灾现场,就是最好的科考课堂。
而这样的天然课堂,也藏着最难忘的风景:庞大的唐家山滑坡体、群山之间微微摇晃的索桥、流动不休的浊浊河水……这些景物为大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地质灾害现场,真真切切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情况。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抢险纪念碑合影
(部分学员)
重走与续写
传承地质专业情怀
从2016年开班至今,iRALL School 已经连续4年,为国际博士生们提供线下野外授课的平台,今年是时隔4年后,iRALL School 恢复线下课程的第一年。
垮梁子、唐家山、杨家沟……这些地方是历届iRALL School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常走常新,每一年的重走地震路,都是iRALL School对未来的续写,对专业情怀的再次传承。
来自新西兰地质调查局的Mauri McSaveney教授,被称作研究滑坡与地质灾害的先驱,作为实验室的客座教授,今年是他陪伴iRALL School的第八年。今年78岁的Mauri McSaveney,依旧参加了野外路线。他每年都会回到这里“重走”一次,在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区域进行考察的途中,Mauri McSaveney对沿途的路线景物可谓轻车熟路。
▲Mauri McSaveney
2016年,来自意大利的Luigi Lombardo作为学员,第一次进入iRALL School并完成结业。缘分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机缘之下,Luigi Lombardo今年以专家教授的身份再次回到了iRALL School,“我跟许多iRALL School认识的同学以及教授,至今仍保持着联系,这里给了我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Luigi Lombardo
在开班以来的几年时间里,iRALL School在重走地震路上,孕育了国际友谊,大家因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而聚集在一起,共同钻研学术问题,也传承着那份对大地最深沉的热爱,对人类命运最殷切的关注。
人类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iRALL School的故事也还在继续进行着。
阿重说